福州我爱我心理咨询中心

帮助、分享和安慰——婴儿的本能

2024年6月21日 09:30

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信念(通常是隐含的而非明确的),认为婴儿要么不具有社交性(“白板”理论),要么是反社交的(“原罪”理论)。因此,必须通过奖励、惩罚和哄诱等方式刻意训练婴儿,才会让他们能帮助他人。然而,那些真的能了解自己婴儿的父母,常常会对孩子在没有任何明确的训练或鼓励的情况下,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感到惊讶。

注:亲社会行为是心理学家常用的术语,指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,与反社会行为相反。

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:即婴儿天生具有亲社会的行为。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,这并不奇怪。在人类的生物性历史中,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的生存,都有赖于彼此的帮助。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,那些缺乏帮助他人意愿的个体,长期来说,很难被群体接受,难以生存,繁衍下来。

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者通常将这种行为分为三类:帮助、分享(或给予)和安慰(Dunfield,2014)。

分享

在没有特意鼓励的情况下,很小的婴儿就会把物品递给他们的养育者,甚至是陌生人。多年前在美国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,所有111名被试的12至18个月大的婴儿,在游戏实验室内短暂交互中,自发地将玩具递给成年人(Hay & Murray,1982;Rheingold等,1976)。他们不仅把玩具递给自己的父母,还递给陌生的实验人员,并且传递新玩具和熟悉玩具的频率相同。当成年人伸出手,手掌朝上(通用的请求姿势)索要玩具时,他们会递玩具;当没有提出请求时,他们也会递玩具。在此之后,跨文化的研究也表明,这种婴儿期自然的分享倾向是普遍存在的。例如,在一项研究中,生活在非洲的Ju/’hoansi狩猎采集者部落的婴儿,在一岁前,人们就观察到他们经常有给他人递物品的行为(Bakeman等,1990)。

在西方文化中,孩子们在生命早期对分享的喜悦,可能会被父母和周围人注意到,但很少会被评论。育儿书籍就很少提到这一点。相比之下,Ju/’hoansi人将孩子早期的分享行为,视为一个重要的发育里程碑,就像我们看待孩子第一次说话那样。对于这些狩猎采集者来说,食物和物资的分享决定了生死,他们的文化非常重视给予和接受的体系,称其为hxoro。特别是祖母们,他们负责通过传递珠子的游戏来鼓励婴儿分享(Bakeman等,1990)。当时,人们还不知道这些游戏是否会加强婴儿的分享行为,但现在有充分理由相信会。

最近在美国进行的一项实验中,7个月大的婴儿愿意将玩具和其他物品递给陌生的成年人(实验人员),而且通过传递游戏的练习,这种分享行为的频率有所增加(Xu, Saether, & Sommerville,2016)。在实验中,每个婴儿在游戏实验室里进行了两次测试,间隔7至14天。在两次测试期间,实验人员让其中一些婴儿的父母,和婴儿玩传递游戏(来回传递物品),而另一些婴儿则玩将物品投进桶里的游戏。结果在第二次测试中,只有玩传递游戏的那些婴儿,其自发的分享行为才会显著增加,而在控制组(玩投桶游戏)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。实际上,玩投桶游戏并没有增加婴儿自发将物品投进桶里的行为。

显然,分享这一行为的特别之处在于,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,它很早就出现了,而且,当他人表现出欣赏的态度,并有机会练习时,它会显著增加。这样,分享的行为自然就会出现,如果分享对象欢迎它,它会持续且不断地出现。

安慰

新生儿在出生2到3天时,就会在听到其他婴儿哭泣时,反射性地哭泣并表现出痛苦的迹象。他们对哭声的反应,比对其他同样响亮且不和谐的声音更强烈,甚至对其他婴儿哭声的录音的反应,比对自己哭声的录音的反应,表现得更痛苦(见Little等,2015)。研究人员认为,这种婴儿早期对他人痛苦感到不适的自然反应倾向,是同情心和关怀行为发展的基础。

最新研究表明,到8个月大时,婴儿不再对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哭泣的反应,而是表现出似乎是为了安慰其他婴儿的行为。Mitzi-Jane Little和她的同事(2015)进行了一项实验,将8个月大的婴儿分成三组,放在婴儿车中,呈三角形排列,这样每个婴儿都能看到其他两个婴儿,并且可以伸手触摸他们。实验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,婴儿的母亲在场,每个母亲站在自己婴儿的旁边,另一种,母亲不在场。实验目标是,观察如果其中一个婴儿开始烦躁或哭泣,其他两个婴儿会如何反应。结果非常清楚:无论哪种情况,平静的婴儿都会直接看着烦躁的婴儿,并且很多时候表现出似乎是在安慰该婴儿的行为,比如发出声音(例如咕咕声)、挥手以及伸手触摸烦躁的婴儿。无论他们自己的母亲是否在场,他们都会这样做。这些安慰行为发生时,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,能让烦躁的婴儿停止哭泣。

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并变得更为灵活,他们会以更复杂的方式安慰烦躁的他人,比如递给对方自己认为会带去安慰感的物品(Hoffman,2000;Knafo等,2008)。大约两岁时,幼儿往往能有效地进行这种安慰活动。比如,马丁(Martin Hoffman,2000)描述了一个案例,2岁的大卫,试图通过给哭泣的朋友传递自己的泰迪熊来安慰他。当这么做没有效果时,大卫跑到隔壁房间,拿来朋友的泰迪熊递给他。朋友抱起泰迪熊,立刻停止了哭泣。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有效,孩子不仅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到不适,还要足够了解他人的心理,知道什么东西能给对方提供安慰。

作者:彼得·格雷(Peter Gray)博士,波士顿学院的研究教授、《自由学习》(Free to Learn)和教材《心理学》(现已出版第8版)的作者,非营利组织Let Grow的创始成员之一。

编译:南风
原文: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intl/blog/freedom-learn/201809/infants-instincts-help-share-and-comfort
版权属于原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心理咨询流程

福州我爱我心理咨询中心预约流程


地图地址

福州我爱我心理咨询中心地址

福州市鼓楼区北二环中路恒力博纳广场2号写字楼524室


关于我们

福州我爱我心理咨询中心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