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我爱我心理咨询中心

“父亲缺位”真的是父亲不作为吗

2020年4月11日 09:30


丧偶式育儿,

诈尸式育儿,

这些“网络新词”

有没有一种熟悉感?

    或者,

    下面的场景会不会让有所你触动呢?






     父亲缺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,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,成为了大众热议的教育困境。然而,不论我们带着怎样的视角去看待这一现象,都很难找到一份普世契约,承诺父亲一定会处在父亲本该在的位置上。


      当全社会的舆论都习惯了将矛头指向了那些缺位的父亲们时,笔者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: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将父亲缺位一味地归结为父亲的不作为?


 

     看着这位在女儿和妻子面前已经语无伦次的年轻爸爸(他也是一群父亲的代表),有网友不禁要心疼三秒钟,也有网友指出女儿之所以如此,是不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缺席太多呢,而也有一种声音在讲妈妈是怎么向孩子描述爸爸的……


      这似乎在警醒我们:如今,父亲缺位这个社会现象确实普遍存在,然而,如黑格尔所言的“存在即合理”,究其背后,可能还蕴藏着某种隐匿的合理性。




对缺位的再解读

      大众对“父亲缺位”的普遍理解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。然而,从字面意思来看,“缺位”更直接的解释应该是位置缺失或是地位缺失,因此,“父亲缺位”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,即在家庭中父亲位置的缺失


      笔者有意提出“父亲缺位”的两种不同理解——父亲角色的缺失与父亲位置的缺失——意图更深入地去探讨个问题的根本。


      允许笔者作如下区分:家庭角色缺失是家庭现象层面的,而家庭位置缺失是家庭结构层面。在过去,人们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现象层面,而忽视了对结构层面的探究。


     恰恰是“缺位”的一词两义,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考的启示。试着问这样一个问题:在那些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,存不存在父亲位置缺失的情况,这些家庭是否真正地给父亲留出了角色的位置? 


      经常会听到从孩子口中说出的段子,“家里我排第一,妈妈排第二,狗狗排第三,爸爸排第四”。虽然是一种调侃,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亲们所面对的现实尴尬。



      任何角色都需要一个恰当的位置来安放,某种程度上讲,位置是角色的前提。位置都没有了,角色也无从谈起。就如同舞台都没有了,让演员怎么演。


      当父亲找寻不到自己的家庭位置时,这将间接导致父亲角色的缺失。 并不是说家庭位置缺失一定在先,角色缺失一定在后。也有一些另外的情况,例如在父亲出现短暂的角色缺失时,家庭很快抹除了他的位置,阻拦了他随后回归家庭的可能。


      父亲,一端是角色缺失,另一端是位置缺失。谁先谁后,类似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。


      当我们站在道德的高处谴责角色缺失的父亲时,是否也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些父亲的家庭地位是怎样的呢。社会大众有没有去深刻思考过,在角色缺失的背后,隐藏了多少父亲寻找不到自己家庭位置的那种无奈与苦楚。


缺位背后的婚姻问题

      父亲们在家里没有地位,更准确的说法,或者更真实的现状是,家庭中往往出现母亲和孩子过于亲密,导致父亲与母亲孩子之间出现了一堵无形的墙,父亲被阻隔在了墙的一边,无法去到墙的另一侧。尤其是当一个女人成为一个全能母亲,情感上不再需要自己丈夫的时候,一个男人/父亲注定在家庭中被边缘化。


      这其中也包括了那些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父亲,这些父亲在家庭之外可以掌揽大权,但回到家中,却总会发现孩子与妻子的联结太过于紧密,无法分离,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去介入其中,时间久了也只能任其发展无能为力。这样的男性在家庭之外,拥有绝对的话语权,在家庭之内,却说什么都不管用。


      家庭中,最重要的是婚姻关系,其次才是亲子关系,但现实中往往颠倒了过来,亲子关系成了婚姻问题的避难所,女人将情感的重心从丈夫那里转移到孩子身上。


       这是需要反思的。


缺位背后的教育问题

      心理学研究表明,父亲如果能够适当有效地介入到孩子的教育中,会给孩子带来非常深远的积极影响。传统观念中,母亲是地,父亲是天,一个孩子既需要脚踏实地,同时还要敢于梦想飞翔,如果没有父亲这片天,孩子很可能会在飞翔中迷失方向。 一个有积极意义的父亲,一定是孩子的榜样,也许他在家中并不需要讲太多的话,做太多的事情,但父亲的正面形象一定会在孩子心中刻下最深的印记。而孩子飞翔的翅膀,恰恰是从这最深刻的印记中生长出来的!


      但现实中,父亲们一方面被家庭无形地地排除在外,找不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,一方面又因角色缺失承受着社会的舆论压力。这种恶性循环只会导致父亲离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,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长中出现了种种不同程度的问题。


      当一个父亲失去了家庭的位置,也就失去了家庭的话语权,包括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的话语权。

      这里也需要提醒母亲们一个重点: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,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母亲的话语。


      如果母亲对孩子的话语中的父亲形象是不堪的,充斥了大量的不满与指责,即便父亲再努力做什么,都只能是事倍功半。反之,如果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有意识地塑造父亲的良好形象,那么即便这个父亲有很多的不足,也会带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。


父亲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和教育权有多少



缺位之下的意识形态冲突

      传统封建社会的“男主外,女主内”的意识形态,正不断地被“男女平权”的现代观念的声浪所冲击。这种思想冲击的背后,伴随的是家庭角色定位的混乱。


     过去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,家庭结构是相对固定的,父母在家庭中各自的位置也是稳定而清晰的,如儒家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所定: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,规定了孩子规定了须听从父亲,妻子须听从丈夫。


     过去遵从儒家思想的封建社会里,即便丈夫在外主事,但大家族式的家庭结构,妻子虽然在家主事,但因为上有公婆的无形约束,旁有妯娌的比较,因而无法擅自将孩子父亲的位置从家庭结构中抹除,这样也就保证了父亲位置的稳固,将一个父亲的位置保留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。


      当今的整个社会提倡男女平权,这极大地推进了文明的进步,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认同混乱。 男女平权,伴随着一种隐性的女权主义,一部分女性开始挑战父权,表现出强势,争取更多的社会话语权,与男性的竞争也越来越意识化。


      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,具有积极的影响。 但另一方面,女性的强势打破了旧有儒家思想的家庭结构框架,导致了一种新的可能性,女性或将成为一个全能的母亲,或将拒绝成为一个母亲。


      一个全能的母亲会同时霸占父亲的位置,完全将孩子揽为己有;而一个拒绝成为母亲的女人,根本不想要一个孩子。不管面对这两种女性意识形态的哪一种,都让男性在家庭结构中拥有父亲位置这件事情变得不可能。 


      与此同时,当家庭中的父亲位置被排除,父亲形象变得模糊,致使父权陨落时,这直接导致男孩对父性的认同出现困难,进而成年后的男性从内心深处拒绝成为一个父亲。 


      不论孰对孰错,可以预见的是,新旧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会一直持续下去,并不以个人意识为转移。


对缺位的新思考

      我们必须承认,作为拥有社会属性的人,始终是需要找寻一个位置安放自己的,不论是在家庭中,还是在家庭之外。我们需要以某种社会地位来标定自己,地位的背后是这个人的存在价值。


      一个在家庭中找不到位置的父亲,会加倍转身在家庭之外的地方找寻一个用来锚定自己价值的位置,或是在自己的工作中,或是在自己的社交圈中。 试想,一个父亲自身的价值感,在家庭之中找不到,在家庭之外却可以找得到,这个父亲会做何选择。


      答案不言而喻。


      位置决定角色,如果不想看到父亲角色缺失,那么夫妻双方就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,即父亲位置在家庭中是否有缺失,这个位置是否明确而清晰。


      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具体情况,虽然有一定的共性,但更重要的是每个家庭自身的关系结构的独特性。因此,不能一概而论,也不可以偏概全。对于父亲缺位,需要避免任何不了解实际情况就轻易去评判的行为。

写在最后,     结合心理工作中的经验,希望可以给正处在父亲缺位困扰中的爸爸妈妈们分享一种新❤的打开方式。 


一个妈妈

多对丈夫说:“我想,我是真的需要你。”

多对孩子说:“去找你爸爸,他说了算。” 


一个爸爸

多对妻子说:“我想,能为你做些什么。”

多对孩子说:“有什么想要讲给我听吗。”




 


           作

           者

拉布拉康












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者



本文摘自公众号“全心理”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删除

心理咨询流程

福州我爱我心理咨询中心预约流程


地图地址

福州我爱我心理咨询中心地址

福州市鼓楼区北二环中路恒力博纳广场2号写字楼524室


关于我们

福州我爱我心理咨询中心微信